写在袁隆平逝世一周年,那个曾经想当飞行员的人,站在田地里起飞

2022-08-15 20:15:01

清华长庚医院 建档 https://www.xiaomaiyunbao.com/

1929年8月13日凌晨,农历己巳年七月初九,北京协和医院。

一声婴儿的啼哭,响彻整个产房。助产医师熟练得剪断了脐带,并为孩子轻轻擦拭身体。

此时,小婴儿睁开了乌溜溜的眼睛,看着眼前的医师。

两人对视,医师禁不住笑了。

谁也不曾想到,这将是一场世纪会晤----在不同领域享有盛誉的两位顶级专家,居然以这种独特的方式见面了。

这位接生的医师,正是号称“万婴之母”的著名妇产科专家---林巧稚。

而这位新生儿,则是未来的“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。

袁隆平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,父亲袁兴烈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,做过西北军将领孙连仲的秘书,后调到南京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,担任事务科科长。

母亲华静早年在江苏镇江教会学校读高中,能说一口流利的英文。袁隆平的英语启蒙就来自母亲。耳濡目染之下,英语成为他最拿手的科目,考试时,轻而易举就能拿到高分。

1937年,七七事变爆发,年幼的袁隆平随同父母南迁。一路上,战乱和饥饿带给人类的苦难景象,铭刻在他的心里。

日本人的飞机盘旋在空中,随时会扔下炸弹。小小的孩童看到农民冒着生命危险,在水田里插秧,深感忧心。

妈妈语重心长地告诉他:“人误地一时,地误人一年”。

辗转来到陪都重庆,袁隆平一家在这里生活了几年。当时,袁家的房子就在江边。

重庆时常遭遇空袭,警报拉响,其他孩子都拼命往防空洞跑,只有袁隆平,专挑这时候拉着弟弟撒丫子地跑到嘉陵江边玩。

此时,父亲正拿着一台军用望远镜盯着他们。看到俩孩子跳进水里,父亲就会及时赶到,一把拎了回去。

袁隆平为此挨了不少揍。

可能是缘于这段居住在嘉陵江边的经历,袁隆平极擅长游泳。

读高中时,曾获得汉口赛区男子百米自由泳的第一名,后来更是荣获湖北省男子百米自由泳第二名。

袁隆平之所以能走上农业之路,也与小时候的经历有关。

在汉口扶轮小学读一年级的时候,老师带同学们去参观某位大户人家的园艺场。

看到红润润的桃子挂在枝上,一串串葡萄水灵灵的,还有各式各样的鲜花铺满园子。扑面而来的花果香气,使年少的袁隆平,初次感受到了农艺的魅力。

电影《摩登时代》中的镜头,更是让袁隆平印象深刻。农场主人把手伸出窗外,就能摘到水果吃;奶牛走过来,拿杯子挤一杯牛奶,就可以直接喝,十分美好有趣。

年少的袁隆平,便在心中种下了以后学习农学农艺的种子。

填报大学志愿时,父亲早就为儿子做好了打算,那就是报考自己的母校东南大学,未来走仕途之路。

可19岁的袁隆平却说:“我要学农学,将来做一个农业科学家。”父母拗不过袁隆平,只得由他去。

1953年,袁隆平自西南农学院顺利毕业,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担任教师。

这条路显然走对了,若干年后,袁隆平果然名满天下。

但鲜为人知的是,读大学时,袁隆平的理想竟然是做一名优秀的飞行员或者专业游泳运动员。

在西南农学院读书期间,22岁的袁隆平报名参加了飞行员考试。

他在重庆西南农学院800名学生中脱颖而出,考核通过了36个严格的体检项目,被选为空军预备班的一员。

就在入空校报到的前一天,袁隆平接到通知,不用去了。国家有了新政策,在校大学生更需要搞经济建设,不允许入伍。

同年,游泳健将袁隆平代表川东区,到成都参加了西南联省游泳锦标赛。这次比赛的前三名都进了国家队,而袁隆平得了第四名,最终与国家游泳队失之交臂。

后来,袁隆平将这次失利归咎于成都小吃太多、太好吃,以至于令他赛前吃撑了肚子没发挥好。

想当飞行员,又想入选国家游泳队的袁隆平,最后还是安安分分地去搞农业了。

在22岁这一年,袁隆平遭遇到了两次人生失意。

可是,与日后的成就相比。这些许遗憾,何尝不是他个人乃至全人类的大幸。

向往蓝天碧水,最终却选择了大地。

23岁的袁隆平收拾行囊,远赴湖南怀化的安江农校去任教,主要从事红薯育种研究教学。

很快,年轻的袁隆平,就迎来了噩梦般的三年自然灾害。

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,经历过这段岁月的人们,头脑中最深的印象,应该就是“饥饿”。

袁隆平曾回忆道,他平时是个不爱吃肉的人。但在那三年中,他天天做梦都在吃肉,被饿醒后就绞尽脑汁想着如何去找点食物,好填饱肚子。

多年后,袁隆平回忆那段生活时说:“肚子空空,身体没力,双腿没劲。晚上睡觉,被窝冰凉,始终也睡不热,身体没能量嘛。”

有一次,袁隆平出门回来,一路上居然看到了5个饿殍,倒在田间地头和路边。这一幕人间惨剧,深深刺痛了他。

饥饿,就是世间最大的灾难。

作为一名农业工作者,他知道,只有提高粮食产量,才能养活更多的人。

后来,袁隆平做了一个奇怪的梦,他看到很多人都坐在硕大的稻穗下乘凉,大家再也不用为吃饱肚子而发愁了。

梦醒后,袁隆平决定开始自己的科研之路,实现让大家吃饱饭的梦想。

1961年7月,袁隆平在水稻试验田里培育了第一代杂交水稻,从而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。

1966年,在国科委和省政府的支持下,由袁隆平牵头成立了水稻雄性不育科研小组。

此后的几十年中,袁隆平及其团队不断改良杂交水稻种子,让水稻产量大幅度提高。

袁隆平的科研成果不仅帮助中国人民远离饥饿,也给世界人民带来了福音。

他帮助非洲人民学会种植杂交水稻,提高粮食产量,使长期处于饥饿中的非洲人民不再饿肚子。

还成功地在盐碱地里种出了海水稻,帮助地处沙漠的迪拜人民,实现了稻谷亩产破千斤的奇迹。

由于贡献卓越,袁隆平被誉为“杂交水稻之父”。

无数荣誉纷至沓来,袁隆平却一如既往地奔波在田间地头。

在他看来,名利是虚无的,自己这份工作的终极意义,就是粮食增产,用有限的土地养活更多的人。

对于每一位科学家来说,搞科研就要面临无数的坎坷困苦,经历无数失败和波折,袁隆平也不例外。

在那段特殊的历史岁月中,袁隆平遭受了不公平待遇,精心培育的实验秧苗被破坏,多年的付出毁于一旦。

备受打击的袁隆平,将残存的秧苗藏在一处苹果园的臭水沟里继续培育。

然而,这些存留的秧苗,一夜之间又被人拔光了。

袁隆平翻遍了苹果园的每一个角落,疯狂地寻找。终于在一口井里,发现了几株残存的秧苗。他欣喜如狂、如获至宝,跳进井里捞出来5棵。

就靠着这5棵秧苗,袁隆平发现了首株天然雄性不育株,并在以后的数年内,进一步培育实验,最终结出累累硕果。

为了研究杂交水稻,袁隆平全国各地到处跑,常年累月得泡在稻田里,患上了严重的肠胃和皮肤疾病,并困扰他多年。

平时,只要袁隆平在外面吃东西,就会腹泻。所以,在饮食上他是被严格管控的。只能在家吃饭,只能吃一些特定产地的食品。

多年来,不管考察还是开会,袁隆平基本不能在外地过夜。因为身体会严重不适应,皮炎发作、奇痒难耐。

实在没办法,袁老就在睡前,用暖水瓶的瓶塞,把自己的身体烫一遍。这样,才能勉强度过一夜。

为了中国人民的饭碗问题,袁隆平付出得太多太多!

几十年的奋斗与努力,换来杂交水稻不断增产。中国创造了用全球7%的耕地,养活全世界23%人口的奇迹。

在央视《面对面》栏目中,袁隆平讲述了年轻时所看到的饿殍,给自己带来的震撼与痛心。

主持人问:“您是不是特别害怕,这样的场景再次出现?”

老爷子认真地重复道:“不可能了,不可能了。”

其实,很多人并不真正了解,袁隆平的杂交水稻,到底对整个国家起到了什么作用?

几千年来,中国历朝历代从来没有彻底解决国人的吃饭问题。历史上,曾经发生过多次席卷全国的灾荒事件。

人间炼狱、饿殍满地,这一切,史书上记载得明明白白。

而如今,中国不仅解决了国人的吃饭问题,并且以占世界7%的耕地,养活了全世界23%的人口。即使是在极端条件下,也具备让国人吃饱饭的能力。

如俄乌战争期间,其他国家为了粮食问题,绞尽脑汁;而中国却有条不紊,胜似闲庭信步。

这是因为,袁隆平团队研发的杂交双季稻,亩产量达到了惊人的1500公斤。可以说,中国拥有足够的粮食生产能力,确保不让国人饿肚子。

同时,袁隆平还发明了海水稻。

这是一种可以在盐碱地上种植的水稻,亩产最高达到了800公斤。

中国有15亿亩不适合耕种的盐碱地,过去几千年来,一直是闲置着的。

可如今,袁隆平发明了海水稻。

这15亿亩盐碱地里,可以种植海水稻的,有2亿亩。

要知道,中国的耕地红线一共才18亿亩。也就是说,在正常情况下,18亿亩土地耕种,就可以养活全体中国人。

而袁隆平发明的海水稻,让中国凭空多出了2亿亩的储备耕地。

如果有一天,中国面临战争、意外灾害,或者国际封锁的恶劣情况时。我们可以随时利用2亿亩的储备耕地,用来种植海水稻。

高产量的杂交稻种,可种植海水稻的2亿亩耕地储备,是中国粮食安全的双保险。

不管在任何情况下,中国人是不会再饿肚子了。

是袁隆平,为中国筑起了一座坚不可摧的粮食长城。

2021年5月22日,湖南长沙。

细雨凄迷,哀伤的情绪弥漫在整个城市。中国“杂交水稻之父”袁隆平,缓缓闭上了双眼,结束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。

92年前的乱世北平,他仿佛带着使命般呱呱坠地。92年后,在盛世长沙,这位大地的赤子,最终回归了生命的源头。

转眼间,先生去世已经整整一年了。

这一辈子,他没有享过什么福,不是在稻田里,就是在去稻田的路上。拖着年老病弱的身体,工作到九十多岁。

国士无双,袁老先生实至名归。

我们每一个人,都应该牢记这位伟大的科学家,为国家和人民所做出的卓越贡献。

您辛劳一生,就在天上好好休息吧!

这盛世已无饥馁,请您放心!

.END.

【文|天山月】

【编辑|丹尼尔李】

【排版|毛毛雨】

上一篇:

下一篇:

关于我们

漳浦资讯网是领先的新闻资讯平台,汇集美食文化、国际资讯、体育健康、热点新闻、生活百科、教育科研、等多方面权威信息

版权信息

漳浦资讯网版权所有,未经允许不可复制本站镜像,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邮件举报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