漳浦资讯网是领先的新闻资讯平台,汇集美食文化、国际资讯、体育健康、热点新闻、生活百科、教育科研、等多方面权威信息
2022-08-06 00:33:02
1973年的全国八位大军区司令员相互对调,是一件影响非常深远的大事,对于他们每一个人来说,又有着怎么样的影响呢?有一位,受益最大,后来发展得也最好。
对于韩先楚来说,从工作了多年的福州军区,改到陌生的兰州军区,同样都是大军区司令员,级别是一样的,但是兰州军区的条件可能要更加艰苦一些。
相对来说,皮定均就比较幸运了。调到福州军区,那是回家了。从建国后,皮定均就长期在福州军区任职。虽然工作环境很熟悉,但是皮定均也面临着很大的压力,因为福州军区的政委李志民和两位副司令员王建安陈再道,军衔都在他之上。
许世友从来都没有去那么远的南方打过仗,任过职,调到广州军区担任司令员,对于他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开始。好在许世友名气大,军职高,走到哪里都会有他的老部下。
丁盛对南京军区也是完全陌生的,也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。他比许世友面临的压力可大多了。因为丁盛只是开国少将,而南京军区的领导中,有好几位都是中将。
杨得志和曾思玉对调,对于他们来说,都需要适应一个崭新的环境,他们很快都能适应过来。
这次对调,对于他们六位来说,都只不过是从一个大军区,到另一个大军区,他们依然还是司令员,身份和地位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。相对来说,李德生的身份和地位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。
李德生离开北京军区,到了沈阳军区,他就离开了权力中心,身上的担子相对没有那么重了。他主动辞去了党的副主席和政治局常委等职务。从之前的正国级领导人,变成一位纯粹的大军区司令员。
最后来说陈锡联,调到北京军区当司令员之后,他的人生将发生很大的变化。沈阳军区当然很重要,那是为国镇守边关,看守幅员辽阔的东三省,直接面临小日本和苏联的压力。
但显然,北京军区更重要。因为北京军区位在中枢,核心,直接接触到了中央最高层,有时候要直接向毛主席汇报工作。这次进京任职,陈锡联的事业隐然是在走着上升之路。
仅仅一年多的时间,也就是1975年1月,陈锡联多了一项重要职务,他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,分管国防工业和国家体委的领导工作。
参与对调的八大军区司令员中,只有陈锡联一人担任过国务院副总理,包括许世友杨得志和韩先楚都没有。在党内,陈锡联已经是政治局委员,在政府中,他成为周总理的副手,协助周总理工作。
一年过后,也就是到了1976年2月,毛主席亲自提议,政治局一致工作,在叶剑英元帅生病期间,由陈锡联主持军委的日常工作。陈锡联成为全军的重要领导人之一,迎来人生的高光时刻。
(陈锡联出国访问,众人送行)
新中国成立后,能够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,先是彭德怀,然后是林彪,还有贺龙,叶剑英,他们清一色的都是元帅。而且十大元帅中,仅仅也只有他们四位。十大将中,没有一位能够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。
陈锡联作为一位开国上将,能够主持军委的日常工作,那是非常了不起的,说明他的工作能力深得毛主席认可。这时候,陈锡联的军内地位,在全国所有大军区司令员之上,当然也在许世友韩先楚等人之上。
毛主席晚年,握着陈锡联的手说,你要挂帅啊。显得对他无比信任。作为一位资深的老将,一位战功赫赫的开国上将,陈锡联在中枢地带,面对复杂棘手问题的时候,表现出了非凡的应变和过人的能力。
历史证明,陈锡联不仅仅会打仗,而且能够治理地方,参与国务院的政府领导工作,还能主持全军的领导工作。而他能够有后来的成就,就是源于1973年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,这个绝好的历史契机。
反言之,如果没有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,如果陈锡联继续留在沈阳军区当司令员,他恐怕很难取得后来的那些巨大成就。